单氏文化

单氏文化

当前位置 : 首 页>单氏资讯 > 单氏文化

中华单氏之根:一篇证据翔实,言之成理,严密考证单公家族的好文章

本站  2018/11/28 20:30:37  浏览量:

 中华单氏之根 


                            文\单成林


   

       人生必须有信仰,有信仰才有方向和力量。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政治信仰;敬仰祖宗、不忘根本,这是祖宗信仰。信仰祖宗与信仰神灵有本质区别,祖宗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而神灵是人们虚构的偶像,崇拜神灵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盲目信仰。祖宗信仰也必须坚持科学精神。首先必须讲求一“真”字。如果对自己信奉的祖宗一无所知、不辨真假、盲目崇拜,这不是科学信仰,而是愚昧和无知。其次必须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我们讲尊祖敬宗,就是要用親情作纽带,团结广大族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要弘揚祖宗美德,建设良好家风、族风和民风,提高广大族人的文明素质,把后代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章拟就单公家族与王室的血缘关系单公的授封时间与封地单公家族成员的官职职责及其对王室的贡献单公家族对中国早期文明社会进步的贡献及其精神遗产等问题,或介绍专家们的研究成果,或发表个人的浅见。希望能够对广大单氏族人建立科学的祖宗信仰有所助益。

 

一、单公家族是周王之近族

 

《世本》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史籍之一,它记载了自黄帝到春秋时期帝王、诸侯和卿大夫的世系、主要事迹和帝王都邑等。古《世本》自唐代即已残缺,北宋时已经失传。今本

《世本》是后人从各种古籍的引文中辑录而成的。清代有八位学者分别辑录世本,故有八种

《世本》辑本。其中,王梓材的《世本集览》第五册说:

 

 

西周十一世十二王,王之近族:单、陶、翟、成公、管氏之先。

 

这就是说,西周的单氏是周王的近族。这个记载,在眉县单公家族青铜器铭文中得到了印证。盠驹尊是单公家族第四代惠仲盠父的器物。该器铭文记载,周王在渭河岸边举行“执驹”大礼时,命史官把惠仲盠父叫到跟前,周王亲自册命了盠父,并赏给他两匹马驹和用来调教马驹的工具。惠仲盠父向周王叩首谢恩说:

 王弗忘厥旧宗小子, 口皇盠身。 

  惠仲盠父是说:“王没有忘记我是你的旧宗小子,因此给我这么大的荣誉。”根据周朝实行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周族中累代承袭王位的嫡长子系统被称为大宗,周王是大宗宗主,称“宗子”。不得继承王位的诸子被分封为诸侯或卿大夫,都是小宗,小宗的宗主在周王面前自称为“宗小子”。单公家族从周族中分封出来时间已久,故惠仲盠父自称为“旧宗小子”。由此可知,单公家族与周王是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单公家族是周族的支族,单公是某代周王的同宗兄弟。

单公家族青铜器逨盘铭文记载:

逨曰:丕显朕皇高祖单公,克明哲厥德,夹召文王、武王,达殷,膺受天鲁命,訇有四方,並宅厥堇疆土,用配上帝。 


这段话的大意是:

伟大显赫的始祖单公,英武壮健,聪颖智慧,明察是非,谨慎德行,辅佐文王、武王,接受天命,推翻了殷商统治,拥有了天下四方,勤勉地治理疆土,以报答上天的恩赐。

单公首先辅佐的是文王,那么,单公与文王是什么血缘关系呢?

首先,单公不可能是文王的父辈。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曰: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  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这段话是说,周文王的祖父名古公,他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三个儿子。季历的妇人生子名姬昌(即文王),有祥瑞的预兆。古公说,姬昌一定能够使周族兴旺发达。太伯和虞仲觉察到古公想把王位传给季历,再传给姬昌,于是二人便出走到南方荆蛮之地,主动把王位让给季历。《史记·吴太伯世家》告诉我们,太伯和虞仲逃奔江南后,纹身披发, 融入当地百姓,在无锡、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做了吴国第一、二代国君。按照行字推断, 文王还应有一位“叔”字行辈的伯父,但不见史载。文王在位长达五十年尚未能完成克商大业,即便有一个三伯父,按其年龄也不可能参加武王灭商的战争。故文王的伯父们都不可能是单公。

其次,单公也不可能是文王的子辈。《史记·管蔡世家》记载: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

 

在文王的十位嫡子中,长子伯邑考早年被商纣王杀害,故由次子姬发继承了王位,是为武王。其余八子或被封国,为四方诸侯;或被封邑,为王室卿士。他们称谓的第一个字便是各自的封国或封邑名。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

 

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 

在周朝的宗庙中,祖先的灵位是按照左昭右穆排列的。始祖为一世,灵位居中。然后,二、四、六等偶数世的灵位排在始祖左边,称“昭”;一、三、五等奇数世的灵位排在始祖右边,称“穆”。这就是昭穆制度。后稷为周始祖,文王是第十五世,为穆,他的儿子们是第十六世,为昭。所以《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列十六国国君,皆文王之子。其中,管、蔡、郕、霍、鲁、卫(康叔封)、聃(冉)、曹是《史记·管蔡世家》记载的八位嫡子,其余皆文王庶子。

在文王、武王的重臣中,能与周公比肩的就是召公奭。《史记·燕召公世家》对召公的身世说的很笼统:“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而《逸周书·作雒解》作了比较明确地记载: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三叔与武庚叛乱之时,“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这是说,在王室面临危机的关头,周公与召公一起,对内安定父兄在天之灵,对外安抚四方诸侯。由此可知,周公与召公为亲兄弟,召公也是文王之子。

总之,文王共有十九位儿子,其名其封,史书皆有记载,而单公不在其中。

单公既不是文王的父辈,又不是文王的子辈,就只可能是文王的同辈。在《国语·晋语四·胥臣论教诲之力》中我们看到了单公的踪影。晋国大夫胥臣对晋文公说:

 

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於大娰,比於诸弟。《诗》云:“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于是乎用四方之贤良。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召、毕、荣,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


译文:

文王在母腹时不让母亲担忧,受师傅教育时不让师傅劳心,接受师长训导时不让师长烦神,事奉父王时不让父王发怒,他对兄弟虢仲、虢叔友善,对管叔、蔡叔两个儿子仁惠慈爱,亲自为王妃太姒做出典范,亲近同宗兄弟。《诗经·大雅·思齐》说:“文王先给正妻做出榜样,然后推及兄弟,以此来治理国家。”于是任用四方贤良。等到文王即位,遇事向八虞咨询,向二虢求教, 与闳夭和南宫适商量,听取蔡公、原公、辛甲、尹佚的意见,再加上与周公、召公、毕公、荣公商议,从而使百神安宁,使万民得到安抚与和谐。

这段文字包含的历史信息很多,我们的关注点应当集中在文王如何对待他的兄弟上。这里有两点:其一是,文王即位之前有两类弟弟,即“二虢”和“诸弟”。《左传·僖公五年》曰:“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由此可知,“二虢”即虢仲、虢叔,并且是王季之子,文王之同母弟。“比于诸弟”告诉我们文王除“二虢”之外,还有许多弟弟。胥臣把“诸弟”放在

“二虢”和“二蔡”(文王的儿子)之后来交待,借以表明“诸弟”不是文王的同母弟,而只是文王的同宗兄弟。其二是,胥臣谈话的后半段,讲的是文王即位后如何重用自己的兄弟、儿子和四方贤良。文中的闳夭、南宫、辛甲、尹佚和荣公皆为异姓四方贤良;蔡、原、周、召、毕皆文王之子;“谘于二虢”仍指虢仲、虢叔;“询于八虞”就只能是即位前的诸位同宗兄弟了。也就是说,文王即位后诸位同宗兄弟被任命为八位虞官。这个判断在逨盘铭文中是能够得到印证的。

逨盘铭文后半段主要写周宣王对逨的册命。其释文如下: 

 

王若曰:逨,丕显文武,膺受大命,訇有四方。则繇唯乃先圣祖考,夹召先王,劳堇大命。今余唯经乃先圣祖考,申就乃命,命汝胥荣兑,摄司四方虞林,用宫御。

 

铭文的大意是:

王这样说:逨,我伟大的文王、武王,承受天命,溥有天下。而你圣明的先祖先父辅佐先王,对王室有功。现在,我延续你继承祖考的职事,重申对你的任命,命你辅佐荣兑,继续担任虞林之职,供应宫廷所必需的木材和山泽野物。

宣王的这段话,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虞林是逨先祖先父的世袭官职,这次册命是让逨继承先祖先父的职事。故单公是文王时的虞官确定无疑。把这个历史信息与《国语·晋语四》提供的历史信息对接起来,可知单公就是文王时的“八虞”之一,也就是文王的同宗兄弟。

       文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