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氏名人

单氏名人

当前位置 : 首 页>单氏资讯 > 单氏名人

单霁翔--故宫掌门人

本站  2014/12/23 20:05:20  浏览量:

单霁翔 故宫掌门人

【人物简介】
单霁翔,男,1954年7月生,江苏江宁人,汉族。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2003年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读研究生,并获工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1992年1月至1994年5月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1994年5月至1997年8月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1997年8月至2000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区委书记。2000年1月至2002年8月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2002年8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2012年1月初,单霁翔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自20多年前,不满38岁的单霁翔出任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他的履历表上就不再缺乏“规划”、“文物”之类的字眼,当然,职位早已从当年的副局长变为局长。然而,真正让他广受关注的还是2012年年初的那次职务变动,那一次,单霁翔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不仅是两代24位皇帝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之地,更是当时规格最高的宫殿。即使在今天,故宫依然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上任
成为这样一座卓尔不群、自带光环的建筑群的掌门人,单霁翔甫一上任,就注定受到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和期待。更何况,其上任的时间多多少少还有点特殊。2011年,自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网曝“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时间,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因此,单霁翔的上任难免有点临危受命的感觉。然而无论如何,2012年1月之后,单霁翔的名字就与故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如果把检索日期限定在2012年元旦至2014年7月11日,在百度新闻的搜索栏输入“单霁翔”可检索到相关结果为约125000个,其中不包含完整关键词“故宫”的结果只有1800个。虽然,故宫与国家文物局同属副部级单位,且在业务上受国家文物局指导。但无疑,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对已在国家文物局干了10年的单霁翔来说,依然不敢有丝毫松懈。他曾在上任之初,用五个月时间将故宫一万多间房子都走了一遍。当记者芮成钢问他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时,学建筑出身的他并没有说出什么高大的言论,只是因为在故宫只有院长才有这个资格出入所有的房间,而且,即使是院长,到达一些地方也需要有人陪同,说是“陪同”,实为“监督”。而他这么做,则是为了对故宫这样一个有将近600年历史的古建筑群有一个清晰的调查,了解这些房间目前的使用状态。
清理
故宫自1925年向公众开放以来,到单霁翔这里已经是第六任院长。单霁翔的前任郑欣淼在故宫当了十年院长,单霁翔认为那是故宫发展最好的十年,“做了很多事,对文物进行了清理,开总结大会时台上、台下一片哭声,觉得这件事终于做完了。”文物清理似乎是单霁翔工作中非常在意的一个方面。6月30日,单霁翔在湖北省图书馆做报告,曾提及故宫前一次清理文物时,新发现了两箱乾隆皇帝的2.8万首御笔诗,正在清理,将尽快向观众展出。单霁翔介绍,“过去库房里有1.7万多首乾隆的诗,加上这次的发现,有4万多首。”这次发现多少可以佐证“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赋,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作”的传说。而早在上任之前的2011年,单霁翔就在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并将监测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之际,清醒地指出“中国的世界遗产监测在整体上还没有建立起适应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要求的‘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相结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的一个体系”。上任后,单霁翔确实将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作为自己上任相当重要的任务。
修缮
除去继续文物整理,单霁翔主政故宫,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承接和完成故宫大修,来完善对故宫的监测管理。大修计划于2020年前后完成,他时年65岁。故宫365天一天都不关门,修缮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单霁翔认为,大量的修缮工作不仅是保护文物建筑健康的需要,还能保证故宫开放面积的扩大。故宫建成于1420年,2002年故宫开始大修之时,开放面积仅达故宫的30%,单霁翔表示,明年下半年,故宫开放面积将由目前的52%扩大至65%,未来几年将扩大至76%。故宫开放面积的扩大,也使单位面积上的游客流量得到控制,这反过来又保护了故宫的文物。而且,故宫的修缮工作也越来越细腻,“到了保持传统工艺与信息的关键时候了”。
文物
2014年7月2日的一次采访中,单霁翔在解释公众对故宫的几大误解时,针对公众提出的“感觉故宫缺一件镇馆之宝啊”,直接回应“博物馆设镇馆之宝是两败俱伤”。他认为,故宫博物院从不突出某一两件文物,打造所谓的明星文物、镇馆之宝。某些博物馆挑选一两件藏品,全力打造明星文物,吸引观众眼球,这对于博物馆和观众来说实在是两败俱伤。对博物馆的伤害,是收藏体系和整体价值被打破,难以引起游客不断深入探究的兴趣;而对游客,则更缺乏了看到真正珍贵文物全貌的体验。此言一出,也难怪在2011年就有媒体表示“与(上任院长)郑欣淼给人留下温文尔雅的印象不同,单霁翔对文物管理常有爆炸性言论见诸报端”。然而,无论如何,在各地注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今天,单霁翔对文物的重视也是有现实必需性的。关于故宫,一个著名的“误解”认为:故宫珍贵的文物都去了台湾,台湾作家李敖曾说,台湾故宫就像饺子馅,而北京故宫则只是个壳,瓤很少。要反驳这样的观点就只能
用事实说话,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故宫向公众公布其藏品总数为180余万件,珍贵藏品168万件,其中不乏传世孤品。而李敖,也早在2005年带着家人走进故宫后,表示要“为我以前对故宫的评论忏悔”。
文化
单霁翔把自己称为“文物保护工作者”,而且在他看来,“乡愁是建筑师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应拥有的文化境界。”单霁翔不止一次表达对文物进行全面调查、登记造册、建立保护和修复体系、完善管理等方面的重视。他深知,保护文物不是最终目的,守护文物所代表的珍贵文化才是价值所在。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者”还应该具有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对故宫来说,如果能按照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要求,从文物本体、环境质量、游客动态等十个方面全面监测,为遗产研究与保护提供系统数据库,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与遥远文化形成呼应,应该算是达到了单霁翔所说的“乡愁”。而单霁翔本人,用脚丈量故宫的长与宽,在金砖制坯车间赤脚练泥,似乎就已经找到了自己对于“乡愁”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