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氏名人

单氏名人

当前位置 : 首 页>单氏资讯 > 单氏名人

单氏人物专访:单占生——“好好读书”是这个家族的传承!

本站  2018/11/25 20:23:12  浏览量:

 “好好读书”是这个家族的传承

单元磊\编辑整理


        单占生1953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的杞县。单氏家族原是个大家族,但那只是捕风捉影的传说。他之前的几代,人丁并不兴旺。爷爷曾经因为家里贫穷小小年纪就去当兵。爷爷曾经在冯玉祥的军队里的童子军里读过童子学校,读过一些书。后来随着军队走南闯北,亲身参加过战争,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或许就是在那种严酷的环境下,让单占生的爷爷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唯有好好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战争结束以后爷爷回到了农村老家,靠着自己在部队里学的卷凉粉的手艺辛苦供单占生的父亲读书,无论家里多么困难,一定要让孩子读书的念头在爷爷的心里逐渐变得情绪。

       就靠着小小的卷凉粉手艺,爷爷将单占生的父亲从小学一直供到了大学,后来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当时河南省一共只有两个人,《河南日报》当时还做了专访。父亲也成为这个小小村庄里祖祖辈辈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
      单占生的童年是在那个时代饥饿的阴影下度过的,从他写过的那篇著名的让人潸然泪下的《挖野菜》就可以窥见一二。文章开头就说: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是希缺的。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这个热爱读书的孩子仍然想尽一切办法找书来看。那时候的父亲每个月的工资也不高,上有老下有小的让这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捉襟见肘,但是父亲每次从郑州回家都会告诫母亲:“就是穷死饿死,也要让孩子读书。”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一家人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一点点燃起的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在郑州教书的父亲,在文革中因“战备疏散”被分派至一个乡下的“五七”干校劳动,那些跟随他多年的书本此时成为负累,无处安放时来信问儿子,需不需要这些书本?单占生毫不迟疑,迅速搭车来到郑州,把父亲正准备卖废纸的几箩筐书打包运回了家。也正是这几筐书丰润了乡村漫长而单薄的岁月。在那间被多年灶火炊烟熏烤得房梁乌亮的茅屋中,少年在墙边用麦秸秆、柴草填满的麻绳床空隙处,靠着墙搭建起一个简易的书架,所有书籍就这样被一摞摞堆在上面,成了一个最初的简易的书架。
那些稻草秸秆保持了书本纸张的干燥,也平复了略显寒酸的读书人的傲气。夜间的煤油灯芯如豆般摇摇曳曳的灯影,在书本的纸张上打出现实之外另一个世界的神话,这个少年的心里铺展开了一大片宏伟的蓝图。虽然前路苍茫一片,却在茅屋中自有一番别样天地。


是爷爷的一扁担打醒了我


      年少时候的单占生不但热爱读书,却也是一个劳动的好手,犁地锄地耕田播种,样样做得比别人好。那一年的生产队选取队长,几个长着一致推荐年轻的单占生担任新一届的生产队长,年轻的单占生带着被别人肯定的喜悦正要站起来表态以后一定要好好劳动时,坐在对面的叔叔突然对着单占生喊:“占生,快跑,你爷爷来了”。叔叔的话音刚落,单占生扭头看到爷爷怒气冲冲的拿着一根扁担朝自己的方向砸过来。原来到手的生产队长就这样泡汤了。
      晚上趁着昏暗的煤油灯光,爷爷用拐杖在地上写了一个繁体的“书”,他无限怜爱的告诉单占生:“孩子,这个生产队长你不能当,你一定要坚持读书。”后来爷爷还专门跑到村里的大队长那里,告诉他说,占生这个孩子是个读书的好料子,不能就这么耽误在村子里啊。那时候村上正好缺一名民办教师,经过商议就让单占生去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虽然没有实现继续读书的愿望,但好歹离那个目标又近了一步。


       就是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下,单占生仍然想方设法在教书之余抓紧时间多读书。县城的新华书店,距离村子十八里路,每每想要进城,必须淌过两条河,河中四季都有水,夏天还有翠绿色的水草在河底摇曳,冬天要想淌过冰凉的河水还是需要一番勇气的。当时的他学校放寒假就在家里帮爷爷卖菜。去县集卖菜讲究天亮前占个好位置,为了自家青菜能卖上好价钱,距离县城较远的菜户就要半夜起床拉车赶路,天寒的时候就在车上捎带一把柴火,到地儿之后点一些取暖。
       等到了那里,地上早已被赶集的菜农这一处那一处燃起了火堆,大家聚拢在一起话着家常彼此交换十里八乡家长里短的消息,天渐渐就亮了。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响起来,赶集的人们在市场里东挑西拣讨价还价,鲜嫩的青菜、脆生生的萝卜、圆滚滚的鸡蛋转眼就卖个精光,只剩下一些歪瓜劣枣被拢成一堆,然后菜农们就吆喝那些懂得生活节俭之道的老太太过来,三五分钱将剩下的一堆菜品便宜卖给她们。
       这个时候,爷爷总会给他几分零钱,散集半晌时,老爷子踱步到一家饭店喝杂烩汤,点上一两杯酒,把馍馍泡一泡,滋滋润润坐一会子。这样他就有时间跑到书店逛一逛,看着一排排在书架上规整排列的书籍,忍不住就凑上去摸一摸。那个时候的书籍很便宜,不过几分钱一本,但那样便宜他也买不起,只能过过眼瘾。

       毛毛虫在变成蝴蝶之前总要经历漫长的寒冬,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年,单占生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郑州大学的中文系,成为了继父亲之后村子里的第二个大学生。单占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是爷爷的一扁担打醒了我,没有爷爷当时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我。



       从单占生的爷爷到他的父亲,正是有了“好好读书”这样的家风的传承,才让他们依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到了单占生这一代,这个传统仍然被认真从一而终地继承和发扬。单占生的孩子们从小在浓浓的书香氛围里长大,个个学习成绩优异,如今也已经在祖国的不同城市读大学。单占生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我的父亲和我,都受益于此。”


如今每每回忆起读书时候的自己,心里“犹不能止”


单占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经历了百态人生、市井生活,依然保持着一颗朴实无华的赤子之心。每每详谈之时,但见他毫无矫揉造作之感的言行,在动情处会双眼潮湿,在高兴时会风趣如稚子。所谓性情中人,亦是如此。阳光粲然的下午,他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中追忆往事,跌宕起伏的时代大背景纵横着就铺开影像。
       单老师说,做学问向来最看重“知行”二字,知行的契合度要达到一定高度,必须经过很好的积淀,还要有相当丰富的人生阅历。很多读书人到了晚年时,会发现人生有很多事情似乎是冥冥之中有所启示,阅读所获的知识在内心奔流,汹涌澎湃的激情虽不能明示前路征程,却在天地宽广中带给你来自灵魂深处最真切的慰藉。
      单老师一篇名为《异端的权利》的文中他这样评价书与人的关系:“一本书就是一块田地。这田地,可能是肥沃的良田,也可能是贫瘠的荒地。良田可种出丰硕的粮食、瓜果,贫瘠的荒地只长弱草,甚至寸草不生。书与人,即如此。”那么,书房与人,大抵也错不了更多。那些穿过记忆碎片的书房剪影,犹带着羞涩少年的膨胀情怀,万丈豪情地奔向更为广阔的世界。

    单占生,童年遇饥馑,少年时自学,青年时任小学语文教师。为中国恢复高考后“新五届”大学生。诗人,郑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河南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著名诗歌理论评论家。秉承“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信念,发奋读书,从田间地头走到省会郑州。

     发表有曲艺《下马台前不下马》、《钱赛跑》、《风雪超轴》,散文《军民共谱胜利歌》,叙事诗《坎垛歌》,诗歌《风雨夜》、《夜送镙丝钉》、《登山虎》、《浪花影》,散文诗《路之歌》,论文《新诗的道路越走越窄吗》、《评中篇小说〈空气〉》、《略论苏金伞的诗歌新作》、《论文章的蓄势》、《〈包公碑〉不应否定》、《诗,是对生活的新发现》、《小荷的叶脉连着爸爸的血管》、《坚贞,就在这里》、《对写作课学科性质的再认识》,专著《写作知识》。